忻州小杂粮做成“大文章
发布时间:2006-03-13 08:30:56
初秋,一望无际的玉米、高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。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忻州市,是一个典型的杂粮生产区、生态畜牧经济区,荞麦、糯玉米、红绿小豆等杂粮作物被广泛种植。
劣势变优势,杂粮做文章
过去,小杂粮产量少、质量标准低、市场需求少,农民收入也较低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杂粮的粮药兼用功能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***消费心理,使杂粮身价大增。在各大超市内,包装精美的袋装小米、黑豆常常脱销,且价格很高,一根鲜玉米棒卖2元,窝头1元钱一个。
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后,该市决定以小杂粮为***开发绿色食品产业,变劣势为优势,升级传统农业。***开发玉米高科技系列产品、珍品小米、苦荞产品、马铃薯系列产品、豆类系列产品五大系列产品。从2002年开始,该市逐年加大投入力度,2002年***50万元,2003年至2004年每年投入200万元支持企业开发绿色食品。
产品定基地,基地定龙头
在发展绿色农业过程中,忻州市探索出一条“围绕特色定绿色,围绕产品定基地,围绕基地定龙头,支持龙头抓认证”的路子,做成了一篇大文章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目前全市已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10个,面积达到50多万亩,涉及甜糯玉米、面粉、杂粮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。共有75种产品已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证书,申报认证数量居全省首位。
为使产品更快更好地走向市场,该市鼓励龙头企业向“绿”看齐,企业也得到了丰厚回报。据山西丰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荣华介绍,在政策鼓励下他们建立了3000多亩绿色农业基地,从选种、留苗、田间管理、浇水、施肥,全部由公司派出技术人员进行统一指导,日产系列甜糯玉米可达50万穗。特别是该厂产品经过绿色食品认证后,市场份额迅速扩大,公司也逐渐发展成具有出口权的综合型食品加工企业。
杂粮进市场,农民得实惠
龙头企业将小杂粮推向了市场,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。在山西丰园食品有限公司附近的公路上,记者碰到来送玉米的陆石村农民沈玉卯。他说,进入秋收时节,他每天都要来送玉米,16厘米以上的一级品每穗0.43元,13至15厘米的二级品每穗也卖到0.33元。今年,他种了2000亩玉米,能产500万穗。“今年的纯收入可达5万多元哩。”沈玉卯高兴地说。在忻府区奇村,土豆种植***户张董春告诉记者:“过去,不懂新技术,产量也较低,一年到头赚不了多少钱。现在播种时企业要派技术人员来指导,我们也严格按绿色农产品种植要求操作,土豆的产量、质量都上来了,我们的收入也上来了。”
据忻州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刘补爱介绍,通过开发绿色食品,该市农产品加工能力也相应地得到了提升。去年忻州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“吃掉”4000万吨“原”字号农产品,实现工业总产值3亿多元,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1800人。
《人民日报》 (2005年09月18日 第六版)
免责声明:以上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,产品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。产品网不涉及用户间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纠纷,
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。
风险提醒:本网站仅作为用户寻找交易对象,就货物和服务的交易进行协商,以及获取各类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信息的平台。为避免产生购买风险,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
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。过低的价格、夸张的描述、私人银行账户等都有可能是虚假信息,请采购商谨慎对待,谨防欺诈,对于任何付款行为请您慎重抉择!如您遇到欺诈
等不诚信行为,请您立即与产品网联系,如查证属实,产品网会对该企业商铺做注销处理,但产品网不对您因此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!
联系:304108043@qq.com是处理侵权投诉的专用邮箱,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,欢迎您向该邮箱发送邮件,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,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与支持!